湖南人才政策侧重什么能力,湖南人才政策侧重什么能力和素质

人才政策
2024 05-09 11:01:14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湖南人才政策侧重什么能力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湖南人才政策侧重什么能力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为什么史上湖南人才那么多?

现在大多把湖南人在太平天国之后的崛起归功于运回的巨额财富,这肯定是很重要的原因,但不是根本原因,个人觉得主要来自湖南人身上的儒家的自觉及心怀天下的格局。湖南人应该是非常传统的重视教育的地区,儒家的传承以及入世维护道统深入人心,同时又有很深的救国平天下的自觉,这也是湘军是平太平天国主力的原因,在平定太平天国过程中,湖南人见识到了与西方的差距,并努力想改变现状,洋务运动基本都由湖南人或与湖南人关系密切的主导,大量资金投入教育的目的也是寻求救国之路,这是湖南人在格局上远高于同时期中国其他地方的人,事实上,更早更深入接触西方的一直都是广东福建已经江浙地区,但是这些地区的人没有湖南人的眼界心胸和格局。

湖南人才政策侧重什么能力,湖南人才政策侧重什么能力和素质

1864年8月,湘军攻入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是一个转折点。

从1864年到20世纪初的这段时间,湖南这个中国内陆省份牛人辈出!

为什么?

两个原因:

一是湘军发了大财,从天京运回不计其数的财富,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投入到宗族教育中;

二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,湘军系在满清不遗余力地提携扶持湖南籍人士,为其提供更多展现才能的舞台。

一方面是基础教育投入巨大,人才辈出,另一方面是有人提携扶持,舞台宽广。所以1864年之后湖南猛人辈出,群星灿烂,也包括著名的北大图书管理员。

所以,要想出人才就得靠砸钱,没有足够数量的人才基数,也很难诞生超级大牛。

湖南自古人才辈出,功业之盛,举世无出其右,尤其是近代,湖湘大地人才如泉涌,无湘不成军的佳话更是深入人心,湖湘子弟的丰功伟绩已经载入史册,刻录在全国人民的心怀。

近代历史,曾国藩创建的湘军名噪天下,被誉为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,民国军神等均出自湖南。

解放以来,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共52名领导人,湖南籍领导有10人,占19.2%。开国将帅名单中,湖南人也占据了重要一席,十大元帅湖南占有3位;10位大将中湖南籍的有6位;57名上将湖南籍将军有19位;另外还有45位湖南湖南籍中将。


一个人能否成才,与后天的教育、素质、性格等方面有莫大的关系。一个地区的人才也和当地的文化氛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,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基础。

湖南是楚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,更是楚湘文化的发源地,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全国四大书院之首,岳麓书院、石鼓书院等是湖湘才子的培育基地,自宋朝以来,湖湘文化逐渐发扬光大,湖南的经济和文教事业开始有了较大进展。


元末明初的战乱,湖湘大地生灵涂炭,人口锐减,十室九空。明末清初,闯献造反,清军入关,三藩战乱,湖南惨遭战火蹂躏,湖南失去了大量的人口,朝廷大量向湖南移民,人才方面也有迅速发展的趋势。其实近代湖南许多名人的祖籍都来自江西。魏源、两江总督的魏光焘的祖籍是江西吉安。

经世致用精神是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,孕育了一辈又一辈近代湖南名人。

湖南人才辈出,主要的是在近代历史。因为曾国藩组建湘军,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。湘军将领与士兵都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,或高官厚禄,或发了意外之财。毕竟,太平天国的巨额财富,大多落入了湘军部队的手中。因此,伴随着湘军的解散,这些财富大多数流回了湖南。湖南的经济,教育,得到了长足的发展。尤其是湘军将领,自曾国藩起,多系读书人,更加注重教育的普及。由此,开湖南教育风气之先,培养了大批的顶尖人才。一部近代史,半数湖南人,就是真实的形容。曾国藩,左宗棠,胡林翼,罗泽南,彭玉麟,谭嗣同,蔡锷,黄兴,谭延闿等,都是湖南人。共产党内,湖南人众多的。毛泽东兄弟,刘少奇,彭德怀,贺龙,陈赓,谭政,萧劲光等,也是湖南人。国民党将领中,湖南人也不少,宋希濂,陈明仁,郑洞国,贺衷寒,廖耀湘,唐纵,刘勘,廖龄奇,李仲辛等,也是湖南人。

志士北经,必是岳楼范文!

大江东去,无非湘水余波!

自古帝王都是坐北朝南,湖南的人文地理却是坐南朝北。

以此,一些出湖南去往外面闯世界的志士仁人,首先得经过洞庭湖边的岳阳楼,这里有范仲淹的千古名文《岳阳楼记》,提醒着经此出去的湖湘子弟。这些英雄的人们去往北边——逐鹿中原——乃至经略天下,必定是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人文典范!

而长江就在湖南的家门口,而湘江为其注入了强大的水源。没错,历史的长河,浩浩荡荡,汹涌澎湃着许多湖南人毕生的心水、血肉,奉献着他们奋斗的身影与生命!

而湖南人性格中的吃的苦,霸得蛮,不怕死,耐得烦,不信邪,更是一种地域共性,这种遇强则强的倔强,乃是世间英雄气的根本土壤。

有一句俗话,叫“宁可听江浙人吵架,不肯听湖南人讲话。”意谓湖南人脾性火爆,说话都带着火药味。骨子里的斗争脾性可见一斑。而这种火爆的斗争脾性,偏又神奇地催生了“湘女多情”的一面!

总之,实事求是的耕读传统,忧先于乐的家国情怀,骨子里的斗争脾性,倔强的性格特点,和坐南朝北的人文地理,成全了湖南人。

志士北经,必是岳楼范文!

大江东去,无非湘水余波!

没有这个说法啊,在整个的历史中,湖南的人才并不多啊!

在科举制之前,由于政治中心在北方中原,大的士族阶层也是由北方家族控制,官僚贵族也是北方中原人占据了整个朝庭,唐朝以前很少听到过南方士族家族能够占据朝庭的显赫地位,人才也大都集中在中原的各大士族家族中,很难有他人出人头地的机会!

宋朝以后,南方经济的发达,粮食和钱财的充足富裕,支撑起了南方地区读书人的科举取仕之路,尤以江苏,浙江更是众多状元,进士的发迹之地,两地的科举状元占了全国状元人数的半数以上,尤其明朝的清流全是清一色的江苏,浙江人士,把持着朝政,主导着朝庭的政策方向,也出现了清流误国的现象,由于清流把持朝政,导致南方江浙地区的富人交纳的商业税收极低,造成明朝国库空虚,财力微弱,直致大明王朝的灭亡!

湖南的人才辈出,是在近现代百年的时间里出现的,主要是天平天国起义时间,湘军曾国藩收缴了江西大量的财富,然后利用这些财富兴办学堂,书院等,培养了一大批近现代优秀的人才,正是这批优秀的湖南人,创造了最辉煌的事业和历史!

华夏是个大家庭,在历史的长河中,每个地区的人都对历史的文明和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,都是应该被写进历史的功劳簿的!

为什么湖南古代出了那么多政治家、军事家,而很少科学家和经济学家?

湖南属于湘江文化,湘江文化是楚文化的一部分,在南宋时期,受朱熹的影响,程朱理学成为主要的文化学派,主要是心学和理学,受这种文化的教育和影响是不可能培养出科学家和经济学家的。

我觉得这跟湖湘文化有很大关系。

湖湘文化起源于楚文化,后历经中原文化洗礼、朱程理学、湖湘学派、以及近代“睁眼看世界”等思想的冲击与磨合,组合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,称之为湖湘文化。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:“淳朴重义”,“勇敢尚武”,“经世致用”,“自强不息”。

“淳朴重义”,也就是敦厚雄浑、不受拘束、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。所以湖南人素来喜欢拉帮结派。

“勇敢尚武”,也就是具有临难不惧、视死如归的精神,极具英雄主义色彩,湘人普遍的“不怕死”。

“经世致用”,也就是重视实践,提倡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,和勇敢尚武的特点结合也就是湖南人的“敢为天下先”。

“自强不息”,也就是湖南人普遍的“吃得苦,霸得蛮,耐得烦”的体现。

湖湘文化的这些基本精神的具体表现就在于:

一是爱国主义传统尤为突出,起于屈原,继为贾谊;二是政治意识极为强烈,湖湘学派经世致用的学风代代相传,尤其注重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,也就造就了强烈的政治意识;三是敢为天下先的独立创新精神。

首先我不赞成类似这样的观点,湖南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,人才辈出,无湘不成军的佳话席卷全国。历史上湖南不论是政治家还是军事家、科学家、文学巨匠、经济学家等各界优秀人才应有尽有,在所有领域的最高端都有我们湖南人的身影。湖南不仅培育出大量的杰出人才,也能留住优秀人才。著名科学家、杂交水稻之父就一直在湖南生活发展,湖南俨然成了袁隆平的第二故乡。

汤非凡(1897--1958),湖南醴陵人,著名医学微生物学家,汤非凡被誉为中国近代最伟大,贡献最大的科学家。他生产了国产的青霉素、牛痘疫苗、狂犬疫苗、白喉疫苗、卡介苗和丙种球蛋白、世界首支班疹伤寒疫苗。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衣原体的人,所取得的成绩让世界震惊,为了凸显他做出的贡献,沙眼病毒也被称为“汤氏病毒”。

惟楚有才于斯为盛,湖南又是当今教育大省,培育人才是我们的强项,湖南科学、经济界等领域的优秀人才数不胜数,如果非得一一列出来可能几天也列不完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湖南人才政策侧重什么能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湖南人才政策侧重什么能力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